收藏篮
0
0 G


联系我们
旺旺: artstar74

微信联系

art_star



选片帮助 收藏本站
您好!请 登录注册 成为会员


HI-FI 雨果 姑苏春晓
影片海报
收藏
大小: 0.19 G 清晰度: 0 * 0 人气: 2
视频:
音频:
标签:
CD
又名:
HI-FI 雨果 姑苏春晓
主演:
鄧建棟/王文禮
类型:
hifi
上映:
1999
剧情介绍
这张雨果“音乐图书馆”系列的唱片收录了二胡演奏家邓建栋的7首乐曲。有华彦钧的两首名曲“二泉映月”、“听松”;刘天华的“闲居吟”;还有曹元德的“相望”、成公亮的“水乡行”、民间乐曲“行街”,以及由演奏本人作曲的“姑苏春晓”。整张唱片浸透了江南曲风,水乡之情。 带有浓郁江南水乡风味的《姑苏春晓》,欢快悠扬,色彩鲜明,甜美抒情,使人犹如置身于幽曲明净、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之中。至高潮处,犹如泉水叮咚,又或鸟儿欢鸣,使人流连而忘返矣。其揉弦运弓之中,展示了一派人间天堂春意盎然的美景。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流畅婉转,意境深邃,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是一个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叙述、感慨万千的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深刻的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在乐曲高潮处,二胡的强有力演奏更是表现了阿炳内心积愤的尽情迸发。被改编为四重奏,弦乐合奏。 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的《行街》。由几首(通常是四首)不同独立乐曲合成,据传此曲习惯于庙会或喜庆节日时边走边演奏,故名《行街》。乐曲豪放健朗,变化丰富,保留了民间乡土气息及锣鼓音乐的特点。 《听松》又名《听宋》,乐曲通过松涛借物咏怀,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率领义勇军士,进行卫国战争的故事。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歌颂了中国人民青松般高洁的民族气节,钢铁般坚强的斗争意志和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全曲气魄豪迈,刚劲有力。阿炳在此曲中间寄托着抗战胜利的心情。乐曲个性鲜明坚强,引子气魄阔大,一、二、三段都满含着不平凡的情调和结构,成功地抒写了奋斗的勇气和胜利的把握。 《闲居吟》,表现了处境顺利时短暂的喜悦,旋律悠长徐缓,富于变化。作者首次在二胡上使用泛音演奏,扩展了二胡的表现力,使乐曲平添了深远清妙的意境。 邓建栋是当今中国优秀的青年二胡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客座教授,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独奏演员。 邓建栋自幼喜爱音乐,九岁习琴,十岁入选蜚声海内外的小红花艺术团,担任二胡,板胡独奏。1975年考入江苏省戏曲学校,住修锡剧伴奏,并广泛涉猎地方戏曲、打击乐和江南民间音乐。1980年毕业,任江苏省锡剧团主胡。1985年6月参加江苏省首届青少年二胡比赛获青少年组第二名。他的处女作《姑苏春晓》获优秀新作奖。同年11月参加有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音协二胡学会等单位主办的首届北京二胡邀请赛,获一等奖第一名,并获规定曲目《长城随想》及自选曲目《姑苏春晓》两项最佳演奏奖。为此,江苏省人民政府为他记功并颁发荣誉证书。次年,被南京艺术学院破格录取,免试就读于该院音乐系。师从于马友德教授,并先后随甘涛、张锐、闵惠芬等名家学习二胡和江南丝竹,同时还随成公亮教授学习古琴和民族音乐作曲。在校期间,获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二等奖,江苏省首届音乐舞蹈节优秀演奏奖。1988年,经他首次演奏的《第一二胡狂想曲》(王建民曲)、《丝路随想》(乔维进曲),在全国第六节音乐作品比赛中分别获二等奖和作品奖并在北京音乐厅首演。1989年毕业,被空政歌舞团特招入伍。1991年该团复排歌剧《江姐》,其担任剧中的二胡领奏。1994年参加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其创作并演奏的二胡独奏曲《姑苏春晓》、《吴歌》分别获得独奏作品一等奖和二等奖,并获优秀演奏奖。同时空军为他荣立二等功。1997年《姑苏春晓》还获蓝天文艺创作银翼奖。1999年他创作的二胡与弦乐《春晓》获第七届全军文艺汇演作品创作三等奖和演奏二等奖。 他多次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国庆五十周年大型音乐会、采风新作品音乐会、万国邮展闭幕式等重大演出活动。首演《姑苏行》、《天山风情》、《第二二胡狂想曲》等优秀二胡新作品。在本团历年演出的大型晚会上,他也都担任独奏节目,如二胡、管弦乐与合唱《说句心里话》,二胡、声乐与舞蹈《我用胡琴与你说话》等。并多次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还录制有《姑苏春晓》(香港雨果录音制作公司)等多张个人演奏唱片。也为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及作专题介绍。他曾到德国、日本、奥地利,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也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等著名音乐厅演奏。他创作的《姑苏春晓》、《吴歌》、《秋思》分别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二胡曲集》、《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二胡演奏考级作品级》、中国广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器乐曲精选》、《艺苑》等书刊上发表。其中,《姑苏春晓》被中国音协考级列为八级的指定曲目。它的名字也被《中国音乐家辞典》(人民出版社)、《中国音乐家名录》(国家出版社)、《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华人出版社)、《中国艺术界名人录》等辞典收录。他作为在二胡艺术百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贡献的人物被载入《华乐大典·二胡》一书,他创作的《姑苏春晓》也一并被收入大典。 邓建栋的演奏技艺精湛,独树一帜,在深谙江南丝竹风韵的基础上有融汇了西方乐器和中国地方戏曲的演奏方法,大大增添和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人民音乐》这样评价:“他的演奏技巧娴熟,神形兼优,柔美里含浑厚,纤细中露奔放,他演奏的《长城随想》简直可以说无懈可击。”《音乐周报》的评论指出:“邓建栋将难度颇大的《第一二胡狂想曲》轻易地征服了,技法新、运用活、力度好。”《艺苑》评价:“它的吟揉滑指细致多样,使人随着他的运弓而感奋,随着他的乐声而神往。”香港的《雨果乐讯》评价:“他的演奏,乐感细致内在,深具感染力,自如而不夸饰,是一位杰出的青年二胡演奏家。” 华彦钧,又名: 阿炳,中国民间音乐家。人称阿炳,江苏无锡人。父名华清和,是无锡洞虚宫道观偏殿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精于道教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阿炳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训练,学会了演奏笛子、琵琶、二胡、鼓等乐器,15~16岁已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1918年左右,华清和去世,阿炳继为雷尊殿当家道士。这时他对民歌、戏曲等有着强烈的爱好和追求,拜了不少民间艺人为老师,学习、掌握了大量民间音乐,这对他以后创作特点及演奏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约1928年,阿炳双目失明,时人称其为“瞎子阿炳”。由于社会动乱,道产亦变卖殆尽,阿炳开始了流浪卖艺生涯。他的大部分器乐作品出于这个时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在全国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影响下,阿炳常常在无锡崇安寺等地演奏救亡歌曲,编唱时事新闻等。阿炳的流浪生活,使他大量接触到江苏南部的民歌小调、丝竹乐、锣鼓乐、锡剧等,对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新鲜而生动的素材。但阿炳的创作不是这些民间音调的简单组合,而是创造性地加以丰富、发展而有别于当时的民间音乐。他所创作的3首二胡曲:《寒春风曲》约成于20年代末,《听松》约作于30年代初,《二泉映月》约作于30年代末。这些作品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的现实生活的沉思,也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阿炳留下的3首琵琶曲,即《昭君出塞》、《大浪淘沙》和《龙船》。 阿炳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深朴苍劲,多以短弓见长,滑音的演奏给旋律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在琵琶演奏上,他也有很深造诣,左手触弦坚实、右手以大指开板为特点,气质淳直、粗犷健朗。阿炳以自己的创作、演奏(包括编唱新曲),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表现了被压迫阶层在旧社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阿炳创作与演奏的器乐曲数量较多,但大多已散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抢录了他的3首二胡曲和3首琵琶曲,辑有《阿炳曲集》。 刘天华(1895-1932),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现代民族音乐开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江苏省江阴市人。在常州中学1909年,课余学军号,军笛,并参加校军乐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停课后,返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任号手。1912年去上海谋生,考入上海开明剧社乐队。后先后任江阴、常州中小学教师。1914年在失业、丧父、贫病交加的劣境中自学二胡, 1915年创作了二胡曲《病中吟》。同年受聘为江苏省立五中音乐教员。1916年与殷尚真女士结婚。 1917年以后师从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琵琶、二胡,向崇明派著名琵琶暑期国乐研究会家沈肇洲学琵琶,继赴河南学古琴。1921年,在江阴组织“暑期国乐研究会”。 1922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任北大音乐传习所琵琶导师。同年秋,又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系教师。1923年开始师从俄籍小提琴家托诺夫学习小提琴。 1923年暑假返江阴,再次组织“暑期国乐研究会”。1926年开始,同时任北京艺专等三所高校二胡、琵琶及小提琴教师,后任教授。教学之余1927年开始向燕京大学美籍教授范天祥学作曲理论,并寻师学习戏曲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实地考察和搜集整理工作。共作有10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欧、悲歌、良宵、闲居吟、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3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编有47首二胡练习曲15首琵琶练习曲,并第一个采用近代记谱法编辑了京戏曲谱《梅兰芳歌曲谱》。他吸收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某些长处,把二胡从伴奏乐器上升为独奏乐器,纳入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为我国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定了基础。他筹组“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坚持“改进国乐”的远大抱负,以其“非常人所能及”的“恒”与“毅”,终于成为一位“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能会通其间”的民族音乐家。年因病逝世,享年37岁。 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他首创编写的“二胡练习曲”和“琵琶练习曲”既比较科学又合乎技术训练规范。为民族音乐教学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他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第一次把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正式纳入高等音乐专业院校课程,并培育了一代音乐传人。 曹元德,著名二胡演奏家,江苏省江阴市人。一九四一年八月出生,从幼年就喜爱二胡,一九六一年考取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张锐老师。在团里担任二胡独奏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理事,上海二胡学会常务理事,苏州民族乐器一厂顾问。曹元德先生现已编入“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辞典”、“东方之子”。一九八七年进入上海民族乐团至今。 四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曹元德在二胡演奏上已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尤其对二胡的音色非常讲究,音色纯美,感情真挚,技巧娴熟。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九九年后曾随中国前线歌舞团,上海民族乐团出访过“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前苏联”、“波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德国”、“美国”、“瑞士”、“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演出,受到好评。多年来在音乐艺术生涯中,除演奏外,还创作了十多首二胡乐曲以及两部小歌剧音乐和舞蹈音乐。在二胡创作中如“闽江行”、“相望”、“牧羊女”、“春游太湖”、“祖国-我的摇篮”、“欢乐的少年”、“春韵”、“吐鲁番的金秋”等作品在列届音乐作品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和优秀创作奖。以上大部分作品已由中国音乐出版社和上海音乐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九八四年创作舞蹈音乐“采蘑菇”荣获总政文化部音乐创作优秀奖。在上海民族乐团期间,曾参加第一届、第二届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荣获一、二等奖。一九九八年荣获上海音乐家协会“德艺双馨”奖。 在二胡教学中已为音乐院校及文艺单位输送了三十余名二胡音乐人才。一九九四年九月六日其与兄曹元龙先生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二胡教学成果汇报专场音乐会,受到好评。 成公亮。成公亮先后师承梅庵派大师刘景韶和广陵派大师张子谦,在演奏技法上更多地继承了广陵琴派的风格,这个琴派具有三百年的历史,善于变换指法。运用这些指法,成公亮把声音处理得细腻丰富,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秋籁”是一张音色柔和的琴,你在听秋籁时,琴弦发出的声音,手指在琴弦上滑动的声音,甚至成公亮随着旋律起伏呼吸声,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音乐,这时你会很真切地感觉到他弹的琴是活生生的。日本当代哲人加滕周一的评价指出了这一特色:他认为成公亮的琴表现了“内心情感的极致”。 执教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的成公亮,除了用弹奏的方法体验古琴的精神之外,象一切学者一样,钻研琴学理论也是他的当行本色。在这方面,他的打谱工作显得尤为突出。古代的琴谱是用汉字偏旁和笔划组成的“减字谱”,不直接指示声音,而是一种手法谱。《红楼梦》八十六回中,贾宝玉看见琴谱中“‘大’字旁边‘九’字加一勾,中间又添个‘五’”字。”林黛玉解释说: “这‘大’字‘九’字是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这一勾加‘五’字是右手钩‘五弦’,并不是一字,乃是一声。”成公亮把这种工作称作音乐考古。不过他认为:古琴的记谱方法尽管神秘而疏简,但却合法地宽容了琴人对原谱作适度的灵活处理以体现出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历经数年,他己打出了《凤翔千仞》、《遁世操》、《孤竹君》、《忘忧》、《文王操》等古谱。千百年以前的美妙音乐,又回荡在现代的时空之中。打谱工作,加深了成公亮对古琴的理解,他摸到了古琴最深厚而沉默的脉博。一九八九年,他费时半年打出的古曲《文王操》成为电视剧《孔子》的主题曲。《韩诗外传》中记载,孔子向鲁国乐师师襄子学琴,由音声而知曲意,由曲意而知作曲之人,指出这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令师襄子佩服不已。这是一首少见的古老而博大真诚的儒家音乐。一九九七年,在中国交响乐团的伴奏下,成公亮演奏的《文王操》再次获得了古代和现代音乐交融后的新生命和新魅力。 更多介绍......

更多介绍......
  
?
老艺影音 ? 2012 版权所有  站点地图
Processed in 0.03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