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篮
0
0 G


联系我们
旺旺: artstar74

微信联系

art_star



选片帮助 收藏本站
您好!请 登录注册 成为会员


HI-FI 女歌唱家歌剧唱段精选
影片海报
收藏
大小: 0.33 G 清晰度: 0 * 0 人气: 0
视频:
音频:
标签:
CD
又名:
HI-FI 女歌唱家歌剧唱段精选
类型:
hifi
剧情介绍
中文名称:女歌唱家歌剧唱段精选 别名:Les Triomphes: Les Divas 资源类型:APE 版本:DECCA France 发行时间:2003年 专辑歌手:Various Artists 地区:法国 语言:意大利语 简介: 专辑介绍: 这张和我以前发过的那张卡拉杨的是同一个系列。都是精选集。记得陈绮贞DEMO3里面说过一句话,精选集总是正确的误导了我们要去的方向,总是把按序的顺序搞得很乱,即使从头听一边也是一条迷路的捷径。起初没有搞懂这句话的意义,但是听了很多冠名为“精选集”、“自选集”的东西后,我渐渐地懂了些精选集的意义。 正如人们评论卡拉杨指挥的《理查?施特劳斯;最后的四首歌(Richard Strauss Vier letzte Lieder; Tod und Verklarung)》很美很悦耳却没有了灵魂,过分的处理、雕琢和选择,往往使得该有的东西没有了。 这张专辑也是这样的,把世界上最美丽最动听的声音放在一起,光看CD后面的那些女歌唱家的名字都能吓一跳。它虽然美丽,却也同样美丽得没有了现场感,没有了整体性,没有了该有的平淡-发展-高潮-平淡的过程。 因此,仅供悦耳。——这是我对大多数“选集”的态度。 附文: 《La Wally》 大家不会陌生,莎拉不莱蔓唱过。这段咏叹调也是Renata Tebaldi第一次在公众前唱的曲目。她在叔叔家巧遇前来买饺皮的Carmen Melis阿姨(当时的女歌霸!),跟她学了很多东西,从此厉害了!小姑娘在一个离异的家庭长大的,她爸爸是个大提琴师;妈妈是想当歌手又自认为天生丽质,却成了护士的一个郁闷的人。老了以后的Tebaldi是一个未婚的人,无儿女。 她害怕衰老和失败,54岁就早早离开舞台——这和她84岁的高龄相比不太协调。 说到这里我不由想到另外一个女高音歌唱家安娜·莫芙。她今年3月去世了,73岁。曾经和Tebaldi、卡拉斯有同样的名望。但是她同时接演的角色太多,一年平均唱12部歌剧的主角,76年在大都会演唱《茶花女》,她的惨败彻底暴露。后来莫芙接受采访时,她感到后悔万分,但是她说一切都是因为太寂寞…… 寂寞的歌手,寂寞的作曲家,寂寞的指挥……在音乐这个地盘上,有谁不寂寞? 是要用忙碌来冲淡寂寞还是用寂寞来淹没寂寞,抑或用漠然来无视寂寞? …… "Ebben? Non andrò lontana"是拉瓦利被她爸爸逼着嫁给一个不愿意嫁的人时,她选择了离开家时所唱的咏叹调。在我看来,Tebaldi也是一个茕茕孑立的拉瓦利:她追求爱情,放弃婚姻;追求自由,放弃子女;追求回忆,放弃“常青”。 她的选择似乎都是那么自然,没有半点乔饰。 所以我也不用任何乔饰来对待一个本来自然的人了。轻轻地怀念一下这个水瓶座女生~ 《诺尔玛》的持久魅力 理查德?拉里/于娟 编译(摘自《爱乐》99期,部分修改校正) 贝利尼的《诺尔玛》在歌剧曲目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喜爱歌剧的人都知道,能演唱诺尔玛的歌唱家并不多,歌剧院要上演这部歌剧,也总为女主角的人选挠头。表演这个角色有双重难度:一是声乐方面有很大的挑战性;一是难免要被拿去与历史上的传奇女高音对比。从早年的吉蒂塔?帕丝塔(Giuditta Pasta)到卡拉斯,历史上伟大的诺尔玛演绎者有不少。现在还有几个能应付这双重挑战的女高音呢? 现在人们已经公认,《诺尔玛》是美声歌剧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一开始这部歌剧并没有得到肯定。1831年,歌剧在米兰首演,贝利尼自己都认为是一场惨败。还好,在首演乐季快结束的时候,歌剧已经被认为是贝利尼和帕丝塔的成功之作。1833年,歌剧在伦敦上演,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观察家》认为“歌剧题材并不适合贝利尼那种轻盈的风格”。不过,《诺尔玛》也得到不少人的追捧,其中包括理查德?瓦格纳。1837年,他就曾在里加指挥过这部歌剧。他甚至还为要演唱奥罗韦索的拉布拉什创作了一首咏叹调“预言家诺尔玛”。他写道:“在贝利尼的全部创作之中,《诺尔玛》将各丰富流溢的旋律与真理的光辉结合起来了。” 那么,这些评价哪个是对的?这部歌剧是贝利尼的天才之作,还是江郎才尽的表现?带着这些疑问,我听了不少录音,特别注意剧本和角色,试图了解是否有什么本质的东西可以解释诺尔玛的持久魅力。歌剧讲的是有点扭曲的三角恋爱故事。《诺尔玛》的故事也影射了奥地利对意大利的统治,以及对罗马、帕尔玛、波隆纳等地民族主义反抗活动的残酷镇压。男主角波利昂尼代表的是罗马殖民帝国的罪恶。当然,歌剧与历史并不完全一致,比如诺尔玛并非仅仅是镇压的牺牲品,毕竟她有力量召集人们武装反抗。她并非一个简单角色。歌剧重点表现了个人欲望与女祭司的责任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带给她的痛苦。虽然歌剧中诺尔玛并没有真的杀死自己的孩子,她毕竟有了这种冲动。这个既真实又神秘的女人,让人着迷。她对痛苦和沮丧的表达达到极致。大概这些也是角色的魅力之一。 就音乐而言,这部歌剧似乎并不突出,甚至显得有些马虎草率,尤其是乐队部分。声乐部分的情感浓度,大部分被平庸的乐队声音消解了。军乐过多,使得歌剧的乐队部分越发显得糟糕。有的地方,甚至声乐部分也毫无特色,彼此完全可以互换。我是从诺尔玛第一个高难度唱段开始研究的。这就是著名的“圣洁的女神”(Casta Diva),6/8拍,婉转流畅的旋律非常具有贝利尼的特征,也反应出作曲家家乡西西里的风格。流畅动听的咏叹调之间,有一个意想不到的高音B上,然后达到高潮的高音C(这首咏叹调一般都降低一度演唱,帕丝塔曾经这么要求贝利尼,有时甚至整个“mira, o norma”场景都降低一度),然后才下行,直到平静地结束。这是一首让人难忘的咏叹调,但我总觉得应该没有通常的演绎那么复杂曲折。它并没有告诉我们有关角色的更多信息,说到底不过是优美的歌唱而已。 随后波利昂尼与阿达尔吉莎的二重唱听来也有点松散。开头还不错,后面开始有些磕磕绊绊。只有中间一个段落让人竖起耳朵。波利昂尼告诉阿达尔吉莎他要回罗马,并且希望她能跟自己一起回去。阿达尔吉莎一开始感到非常惊讶,但很快说出了“啊,离开我”,表示拒绝。这一段挺值得作一番音乐分析。阿达尔吉莎的唱段,接着波利昂尼前一句的最后音符。这个音是降A,听众都以为接着的也是一个降A和声。但奇怪的是,他唱的最后一个字“你”却是P小调的和声。这也是阿达尔吉莎接下去六个小节的和声。这一段她意识到自己不能接受波利昂尼的邀请,而应该忠于自己的信仰和人民,失去波利昴尼也在所不惜。这样,在波利昂尼暗喻的降A大调与阿达尔吉莎的F小调之间,存在着一种悬而未决的动态。他们之间的对话也显示出这种抗争。这么短短几个小节,贝利尼运用简单的和声技巧,就完美捕捉到了阿达尔吉莎那一丝犹豫不决的心态。这一丝犹豫不决很快就消失了,在“vieni in roma”二重唱中,波利昂尼粗暴的声乐力量,将阿达尔吉莎的反抗击溃。 通过延长和声的归位而制造出一种拉长的紧张感,这种和声技巧在其他几个关键点上也出现了。通常是角色在作出生死抉择的关头出现。这个技巧也包含在整部歌剧的调性冲突之中:在“mira, o norma”之前(这是最后一次,诺尔玛不再希望波利昂尼还爱着她);在诺尔玛自认为是叛国者时(她无法为阿达尔吉莎定罪,因为她犯有同样的错误);还有她走上火刑架之前,坦承自己甘愿一死的时候。当然,这部歌剧之所以伟大,并不仅仅在于这么几个小细节,但这些地方的确可以表明贝利尼能够跳出旧的窠臼,通过音乐的语言,而不仅仅是声乐的技巧,来展现角色的细微之处。怪不得瓦格纳也在《诺尔玛》中找到了灵感。 贝利尼在声乐技巧方面的其他发展创新,也预示了19世纪歌剧艺术即将迎来的转折。当诺尔玛心中的矛盾情感日益显露,她的音乐也越发阴暗,更多戏剧性色彩。事实上,她的声音必须经过一个跳跃:从“casta diva”的轻盈抒情,到第一幕结尾三重唱中小号般的斩钉截铁,再到她盯着熟睡的孩子唱出“dormoni entrambi”时的大提琴般的反思情绪。 研究诺尔玛的创作技巧,也必然会涉及阿达尔吉莎这个角色。她们之间的关系是歌剧的核心。阿达尔吉莎有几段二重唱和一段三重唱。起初,她几乎和诺尔玛一样,是歌剧的核心人物。在第一幕中,阿达尔吉莎甚至更出风头。阿达尔吉莎是诺尔玛和波利昂尼欲望和野心的投影,而不像是一个单独的角色。比如,在二重唱中,她的主题都是与诺尔玛的主题一样,有时仅仅是一种回声。即使在高潮处的二重唱“mira, o norma”中,她的大部分音乐都和诺尔玛一样,只是低了三度。还有,三重唱之后,她就突然消失了。在最后一个场景中也没再出现。阿达尔吉莎到底是谁? 也许最好的答案就是,在许多方面,她就是诺尔玛复杂个性的另一面。阿达尔吉莎代表的是诺尔玛心中,那个希望成为普通女人的愿望,能够自由去爱,而不为政治和命运左右。她不必出现在最后一场,因为诺尔玛已经克服了性格中的这一面。如果这种解读是正确的,那么贝利尼的天才之处,恰恰在于,他意识到,随着诺尔玛的角色不断发展,到最后必然要让阿达尔吉莎消失。这一点应该归功于剧作家罗曼尼。诺尔玛的声音也带有了更多戏剧性味道和女中音的阴暗色彩。诺尔玛从“casta diva”的美声世界走出,走进浪漫主义戏剧女高音的世界,直到最后她在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世界中找到归宿。 《诺尔玛》经久不衰的魅力,不仅在于歌剧剧情本身,它也向我们展示了音乐刻画人物的技巧所经历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在这个过程中,这部歌剧开创了多维角色刻画的技巧,角色的情感发展,尤其是内心复杂的女性角色,是通过声乐技巧来表现的。《诺尔玛》大概是19世纪歌剧中最集中运用这一技巧的歌剧了。 此碟的第二首便是Joan Sutherland的Norma, opera: Casta diva,此段咏叹调同样收录在DECCA传奇系列的The Art of the Prima Donna (Disc 1)里。以下是四个20世纪《诺尔玛》的经典版本: 卡拉斯与萨瑟兰:20世纪两位伟大的“诺尔玛” 卡拉斯在EMI录制了两个录音室录音,都是图利奥?塞拉芬指挥,瓦尔特?里格制作。第一个录制于1954年。这个录音只有在卡拉斯出场时才让人眼前一亮。她的魅力不仅在于高度个性化的、富有感染力的“圣洁的女神”,而且还有让人佩服得恰到好处的演唱技巧。比如,她演唱连续的高音A,并没有认为通过“抬高”音调或是一带而过变成一个连续的单音。第二个录音录于1960年。这个录音在制作和声望上堪称是最强大的。两个录音相隔六年,卡拉斯的声音虽然有所减弱,但并没有太大的妨碍,在音量、音色、稳定性方面,略有逊色。但人们还是不时被声音之美打动.比如她在“mira, o norma”二重唱中的表现。在她与阿达尔吉莎的二重唱中.她的声音比次女高音更加集中。萨瑟兰也录制过两次《诺尔玛》。一个是1964年在DECCA公司录制,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博宁吉指挥。这个是她最好的《诺尔玛》,从此她被认为替代了卡拉斯而成为“美声女王”;对于萨瑟兰的乐迷来说,这肯定是一张必买的唱片。萨瑟兰的高超花腔技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她演唱的“圣洁的女神”将抒情与力量完美融合在一起,总能赢得一片掌声。1984年,萨瑟兰和卡巴耶、帕瓦罗蒂等合作,再次录制了这部歌剧。与卡拉斯的情况差不多,录制这个录音时,她的嗓音已经不那么年轻了,但是她的高音仍然很扎实,花腔技巧、连音技巧都很好。这是一个感人的权威录音。 专辑曲目: 1.Angela Gheorghiu: Faust - Air des bijoux 2.Joan Sutherland: Norma - Casta diva 3.Cristina Deutekom: La Fl?te enchantée - Air de la Reine de la nuit 4.Grace Bumbry: Don Carlos - "O don fatale" 5.Renata Tebaldi: La Wally - "Ebben? Non andrò lontana" 6.Elena Suliotis: La Gioconda - "Suicidio" 7.Beverly Sills: Louise - "Depuis le jour" 8.Régine Crespin: Werther - Air des lettres 9.Nathalie Dessay: Mitridate - "Al destin, che la minaccia" 10.Renata Tebaldi: La Bohème - "Si. Mi chiamano Mimi" 11.Angela Gheorghiu: La Traviata - "Follie!" - "Sempre libera" 12.Montserrat Caballé: Turandot - "Signore ascolta" 13.Teresa Berganza: Le Barbier de Séville - "Una voce poco fa" 14.Brigit Nilsson: Tristan und lsolde - Mort d'lsolde
  
?
老艺影音 ? 2012 版权所有  站点地图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